新闻资讯 NEWS
中国古代牌坊,是汉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牌坊,也叫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用以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其实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具有更大的烘托气氛。
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见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牌楼从形式上分,有“冲天式”和“不出头式”两类。“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其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
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在北京城里。宫苑之内的牌楼,则大都是不出头式,街道上的牌楼大都是冲天式。
按照结构划分,大致有六类。即木牌楼、琉璃牌楼、石牌楼、水泥牌楼、彩牌楼、铜制牌坊等。
按照建造意图划分,也可分为六类:庙宇坊、功德牌坊、百岁坊(也称百寿坊)、节孝坊、标志坊、陵墓坊。
在原平古代的城乡,建有很多牌坊,主要有庙宇坊、功德牌坊、节孝坊、陵墓坊等,大都是石质和木制两种。明清时期,原平乡村里有不少节妇、烈女受到了朝廷的旌表,建起了一座座节孝牌楼,耸立在乡村的天空。而功名和功德牌楼,则是县城大街上的一道风景线,以巍峨高大和数量超多而引人瞩目。
不负所天坊,一在大南关,为李宗邺妻杜氏建;一在大东门外,为贺谨妻郭氏建。
百年易逝,岁月的风雨将许多过往的建筑消解殆尽。如今,在原平大地上,只剩下了屈指可数的几座牌楼。如阳武村朱氏节孝坊、芦庄武氏陵墓坊、大阳村张氏陵墓坊和崞阳文庙棂星门庙宇坊等。至于现如今一些大路口上新建的村庄标识型石牌楼、水泥牌楼,无论哪个方面,都不能与古代牌楼同日而语了。
原平历史上出现的大量牌坊,无疑是原平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是维护传统礼教的一种具象化,也是传承中国建筑史上一个特殊类别的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