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旬邑的唐家大院因为其显赫的财富而闻名于外。唐家的一世祖唐应弼,出生于山西洪洞,因明末的战乱而流亡至旬邑。在城东的一块高地上,这里地势较为平坦,前方还有一个沟壑,因此他决定在此安家立业,逐渐繁衍生息,形成了唐家村。
唐应弼虽然靠辛勤劳作维持生计,但他却有着渊博的学识,通晓阴阳五行、风水学,乐于帮助他人,因而当地人尊称他为“先生”。唐应弼共有三子,长子务农,次子唐文耀投身商界,三子命运短暂,夭折。如今,唐家大院的传承者是唐文耀的这一系。而长子一系虽然人丁旺盛,却财富不丰,而唐文耀一支虽财运亨通,但人丁相对稀少,因此现今唐家村内,长子一系的人口最为庞大。
到唐应弼的四世孙唐景忠时,他始终扎根于农业,并发展起商业,经营水烟生意。他在全国13个省份设立了商号和分店,广受欢迎,被誉为“汇兑中国13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在清乾隆年间,唐景忠的财富居然超过了百万两白银。乾隆60年,皇帝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千叟宴,唐景忠因此受邀出席,并被授予了七品官的恩典,自此唐家便开始与官府建立良好的关系,既能上通帝王,又能下结官吏,生意更是蒸蒸日上。
据历史资料记载,到嘉庆年间,唐家村的居民人数约有60余人,然而为其服务的仆人和丫鬟却多达165人,家庭中甚至还拥有66辆华丽的轿子。唐家人外出时总是乘坐豪华轿车,前面更有锣鼓声势开道,显得十分威风凛凛。
随着社会地位和政治势力的提升,唐家开展了两个重要的举措。首先,他们对府邸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从道光五年的开始到同治七年完工,历经43年,唐家府邸总共修建了87座大院,房屋超过2700间。参与建设的工匠曾一度多达3200多人,场面宏伟奢华,各种精美的砖雕和石雕技艺堪称绝伦。其次,唐家的子孙们通过科举和捐纳获得了不少功名。从嘉庆到光绪的百余年间,唐家子孙中考取或捐得的官职高达36人。其中,官位最高的便是六世孙唐廷铨,任盐运使,负责盐运及其相关税务。
唐廷铨在泾阳的自家商号中去世,其遗体在运回旬邑后,由其子唐鸿序精心修建了墓园。墓室如同地下小型四合院,墙壁上雕刻着精美的“二十四孝图”,石拱型的墓道内同样有着细致的装饰。经过三年停灵,直到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唐廷铨的棺椁才被正式安葬。唐鸿序还获得皇命为其父修建了一座石牌坊,工匠们耗费了五年时间,花费18万两白银完工。
到了1970年,唐廷铨的墓地遭到挖掘,地下的文物被移至唐家大院,而其遗体则被无情地抛弃在荒郊野外。民国时期,唐家的势力逐渐衰退,战乱频仍,加上后代的纷纷变卖,曾经辉煌的唐家大院如今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座两进院落。从村中年长者口中得知,当地政府为了开发旅游资源,便通过收购将唐家大院买了过来。
如今,在唐家村虽然大多数居民仍姓唐,但唐家大院这一支的真正后裔早已在外地工作,村中再无其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