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山水相间、绿树成荫,让重庆处处是公园。在北碚区,就有这么一个公园,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历史悠久,这就是北碚公园。
它陪着北碚一起成长,从北碚镇到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从川东行署区驻地到北碚市,从重庆市第六区到北碚区。
和别的区县不一样,北碚区的前身,并不是北碚县,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碚还只是一个场镇,因为场镇建在嘉陵江边,而且有从江边一直延伸到江心的碚石而得名白碚,后又因为位于巴县的北边,因此改名为北碚镇。
在当时,虽然坐拥水利之便,但是北碚的发展却不咋滴,甚至可以说是很落后,而且因为是在山区,土匪还比较多,当地人不堪其扰。一直到一个人的到来,才打破了这种落后的局面,他就是卢作孚,合川人,没有他,就没有北碚。因此,他被誉为“北碚之父”。
1927年,卢作孚从合川只身来到北碚,出任嘉陵江三峡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当时的办公地,就是现在的北碚庙嘴的卢作孚纪念馆,这里也是北碚现存唯一的古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作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后,一边清剿匪患,一边对峡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拉开了北碚城市化建设的序幕,北川铁路、天府煤矿、三峡织布厂、中国西部科学院等都是这个时候建成的。他在这里修公路、开运河、办农场、建工厂、辟公园、修建体育场、改造旧城市,并在城镇中设医院、建立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种学校。
北碚公园紧邻北碚老城步行街,从六号线分钟即可到达。就在老城的火焰山上,别看现在是北碚人气最繁华的地方,但是在以前,除了一座东岳庙之外,这边还是一片荒地和墓地。而火焰山东岳庙,是老北碚“三宫八庙”之一。
为了发展北碚,卢作孚主持拆了东岳庙神像,在这里建成了峡区博物馆,并且开辟周围二十多亩墓地和三十多亩荒坡、农地,揭开了公园、动物园建设的序幕,取名“北碚火焰山公园”,不久更名为“北碚平民公园”。1950年,更名为北碚公园,一直沿用至今。
从步行街到北碚公园门口,左手边是新建的北碚图书馆以及红楼,公园大门的门柱上,写着北碚公园四个字,左右对称分布,左手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平民公园遗址”几个字。
红楼,修建于1932年,最开始的是兼善中学的校舍,后来兼善中学搬到鸡公山后,这里就成了中央银行办公的地方,蒋介石每次来北碚的时候,都住在这里。后来,这里成为了北碚图书馆,虽然现在在旁边修建了新的北碚图书馆,但这里依旧是北碚图书馆的历史资料部,北碚美术馆也在这里。
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绿树成荫的石阶路,名字叫“尔昌道”,建于1939年,由士绅王尔昌捐赠20万修建,被称为尔昌大道。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一块块石头被岁月抹去了棱角,像是一页页被翻卷的书角,梯道两旁的行道树遮天蔽日,就像是一道拱门一样,迎接四面八方而来的客人。
过了尔昌道,左手边是作孚园和影园。作孚园是为了纪念爱国实业家、北碚开拓者、北碚公园创办人卢作孚先生修建的。
整个园区以作孚文化为主题,有卢作孚先生汉白玉石塑像、卢作孚夫妇墓地,以及周谷城、孙越崎、梁漱溟、陈铭德题词,宴阳初撰文、卢作孚铭言等碑文、浮雕、大理石屏风墙、纪念亭、纪念撰文错落布置在曲折蜿蜒的山径之中。
影园修建年代相对较晚,是1979年才修建的,建有曲桥、水池、花架、馆舍,很有江南园林的风范,与红楼仅一墙之隔。从影园往前走,便是清凉亭。
清凉亭,修建于1935年,位于靠近嘉陵江的这边半山腰上,是当时用亲友给卢作孚母亲的寿金修建的,供游人游玩歇息使用,一开始大家取名为慈寿阁,目的在于让人们知道,这是卢局长用老母的寿金所建的公益场所。
但是,卢作孚却觉得,取这个名字有点太狭义了,但又不好驳了亲友面子,就只是说让家人把慈寿阁的牌子好好收着,但是从没挂上去过。
一直到1937年,卢作孚邀请国府主席林森游览北碚时,请他题写了“清凉亭”三字,第二年,这座阁楼便挂上了“清凉亭”的匾额。
在清凉亭和影园的中间,修建有一座垂直电梯,下去就到了体育场和正码头广场。
在清凉亭的对面半山上,还有一个地方叫“汉砖台”,这里的每一块砖,都是汉代的,是1939年在合川盐井地区发掘的汉墓中出土的,后来被运回了北碚,被砌在露台边缘作为栏杆。
不过,在五十年代修建北碚公园的盆景园的时候,对露台进行了修整,这些汉砖就被集中靠边砌成了砖墙,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汉砖台“。用手摸一摸,似乎还能感受到2000年前的历史体温。
从清凉亭往汉砖台走的这道提坎,被称为九道拐,因修建有九道弯形的石板路而得名,卢子英骨灰也安葬在这里,他是卢作孚的四弟,被誉为“北碚的第一任区长”,还是黄埔精英。
汉砖台的旁边是盆景园,隔了一道铁栅栏,需要绕到盆景园的正门才能进去。盆景园是一个园中园,原名“花苑”,修建有盆景展台、花架长廊,园门漏窗等,山石盆景是最大看点,里面有好几棵高大的罗汉松。
花架长廊这里栽种有很多的三角梅,现在开的正艳,看起来非常的漂亮,成为有人纳凉歇脚的好地方。
逛完盆景园,还有一个地方必去打卡,这就是北碚公园曾经的动物园,主要有狮虎洞和熊猫洞,狮虎洞就是以前展示老虎、狮子的地方,熊猫洞却是大有来头,最早的时候,这里可是有大熊猫,在全国可是独一份。
1869年,法国传教士谭卫道在四川雅安捉到了野生大熊猫,并且取名为“黑白熊”,但由于它的脸型既像猫那样圆胖,体型又像熊,因此日渐被叫作了“猫熊”、“大猫熊”。
到了1939年,内迁北碚的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看到北碚平民公园的动物数量越来越少,为了充实公园的游玩内容,便把从野外捕捉到的大熊猫赠予了北碚实验区区署,交平民公园动物园饲养,而且进行展出,供游客观览,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大熊猫活体展示。
在公园的介绍栏里,为了和英语的书写方式保持一致,平民公园动物园就按照横书从左往右的方式用中文写上了“猫熊”两个字。
然而,在以前,汉语的书写方式是竖着的,而且是从右往左读,虽然当时公园用横书的猫熊来介绍,但当时还是都习惯从右往左读,所以就把猫熊误读成了熊猫,时间久了,熊猫就成了它的名字。再到后来,大熊猫就成了固定的通用名。
曾经的北碚公园很辉煌,现如今,褪去繁华,北碚公园里就只剩下以前关动物的圈舍,一只动物也没有了。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北碚,推荐进去逛逛。如果你是北碚人,是否勾起了你的童年记忆呢?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公园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