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泮池西侧的果园旁,两栋徽派古建筑——“鹿鸣堂”与“博观楼”,经过精心迁移与复建,日前正式向师生和公众开放。这两座粉墙黛瓦、四水归堂的传统建筑,由收藏家、上海闻道园文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卫先生无偿捐赠,实业家、上海大学董事陈家泉先生慷慨捐资复建完成。
2025年6月6日,上海大学举行了捐赠暨启用仪式。上海闻道园文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卫,上海大学董事、上海豪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侨联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侨商会常务副会长陈家泉,上海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上海冈州陈皮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赵益民,西顿照明总经理陈实,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临沂市政府副市长毕黎明,新海派艺术大师、国际著名艺术家陈家泠,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丁申阳,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教研室主任唐楷之,上海市设计创新中心秘书长、上海市掇美艺术空间主理人陈静,以及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苟燕楠出席活动。仪式由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主持。
成旦红书记表示,学校将保护好、研究好、活化利用好这两栋建筑,让它们融入校园,“活”起来,“传”下去。刘昌胜校长指出,“古建筑进高校”拓展了文化育人的新平台,学校将用好这一资源,协同打造传统文化研究、传承、创新的高地。王卫、陈家泉、成旦红、刘昌胜共同为两栋建筑揭幕。学校向捐赠单位和个人颁发了证书,并授牌闻道园为“上海大学古建筑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文博教学研究基地”,授牌“鹿鸣堂”“博观楼”为“中国非遗传承创新实践基地”。
鹿鸣堂名出《诗经》名篇《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寓意以礼乐款待嘉宾。本建筑原为安徽佛岭官厅,始建于清咸丰辛亥年(1851年),占地114㎡,是一座典型的三开间两进式小型厅堂,中央的天井是整座建筑聚气纳福的中心。鹿鸣堂的木构架展现出徽派厅堂建筑典型的“肥梁瘦柱”美学意趣,粗壮圆润的“冬瓜梁”与纤细挺拔的木柱形成鲜明对比。鹿鸣堂的木雕尤为精彩,每根冬瓜梁都雕刻着众人聚集的场景,如八仙过海、三星围坐、子孙祝寿等故事情节,颇有“鹿鸣”雅趣。梁托上的浮雕生动呈现了“渔樵耕读”四种劳作方式,表达了以农为本、尊师重教、安泰祥和的含义,在诠释儒家思想和礼仪的同时也活跃了空间氛围。如今,这座古雅的厅堂成为一处用于举办重要会议交流、学术研讨和名家讲座等活动的空间。
博观楼之名取自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著作《文心雕龙》:“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苏轼亦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之文。“博观”之名彰显了其作为展览和研学空间的功能。
这座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1912年),占地183㎡,原为浙江富阳的雕花楼,是一座带天井的两层三合院住宅,三间两进,是典型的“文士之家”。其入口处的歇山式门亭轻盈如翼,檐下冬瓜梁上雕刻着“琴棋书画”长卷,元宝墩饰以祥瑞麒麟。楼内空间经过改造,打通原有隔断,形成了开阔的公共展览与研学区域;天井为建筑内部带来了光线、雨水和空气,于方寸之间收纳了自然的气息;敞开的檐廊空间环绕天井,在围合空间的同时,还可使人们“晴不曝日,雨不湿鞋”;天井四周的牛腿构件和斜撑构件分别雕刻着“南极仙翁骑鹿”“狮子滚绣球”及童男童女、回形纹、藤蔓等象征福禄双全、家族兴盛的吉祥主题装饰。
这两栋建筑是中国传统家国礼制文化与文士精神的生动载体。它们的成功复建和活化利用,在校园中营造了一处宜人的文化交流空间,也为广大师生和来宾打开了一扇认知中国民间传统建筑艺术的大门。
特别感谢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两栋建筑内的家具由上海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赵益民先生捐赠,室内外灯具由惠州市西顿工业发展有限公司捐赠,相关安装由Midea楼宇科技提供支持。中国银杏之乡——山东省郯城县捐赠两棵古银杏树及四盆古银杏盆景,山东省费县捐赠一尊费县奇石。
此外,新海派艺术大师、国际著名艺术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陈家泠,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著名书法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教研室主任、教授唐楷之为徽派建筑提供了字画和匾额。这些善举不仅为建筑本身增添了艺术价值,更彰显了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发展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深切关怀与倾情奉献。
值此两栋古建筑启用之际,“海上华彩——中国非遗传统工艺美学展”正在博观楼内展出。本次展览由上海大学主办,汇聚了江南地区十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技艺与作品。现场还展出了海派砚刻、宜兴紫砂等非遗精品,并将陆续推出独幅旗袍、双非遗(香云纱+大漆)等非遗服饰创新作品。
“鹿鸣堂”与“博观楼”的重生,既是两栋古建筑在上海大学校园的安家,更是以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校园的活化传承。捐赠人王卫先生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应是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如今,当梁柱间的精美雕饰对话巧夺天工的非遗技艺,古老的建筑空间承载起学术研讨与艺术展览的新功能,这两栋徽派古建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面向师生和公众,讲述着跨越时空的中国故事,成为感知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课堂。欢迎师生及来宾前来参观,亲身感受这份穿越百年的匠心与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