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俄国沙皇为探寻“茶路”,特派一支“科学考察团”前往中国。考察团从圣彼得堡出发,经过蒙古乌兰巴托、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再沿着长江一路南下,最终抵达湖北汉口。次年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这支由索思诺福斯齐(Iulian A. Sosnovskii)领导的队伍,成员包括皮斜斯齐(Pavel Iakovlevich Piasetskii)、马德度斯齐(Matusovskii)、安德列斯齐、博宴尔斯齐(Adolf Erazmovich Boiarskii)等人,以及两名翻译和三名哥萨克士兵,乘船沿汉江航行,最终抵达陕西汉中府。
考察团的行程途经如今的洋县、城固县、汉台区、勉县和略阳县等地。在汉中境内,博宴尔斯齐拍摄了大量照片,后来这些照片被收录于《俄国科学贸易考察团的中国之旅》一书中,其中包括12幅反映汉中风貌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成为汉中地区最早的影像资料,至今已有148年的历史。
其中一张照片展示了汉中市洋县的开明寺塔,这座塔见证了大唐盛世的辉煌。2006年5月25日,开明寺塔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照片中位于塔前的楼台建筑为五云宫,现已不复存在。抗战时期,国立七中曾迁至此地。照片中展示的寺庙前钟楼和鼓楼,在当时仍然完好无损,展现了那时建筑的恢弘气势。
另一张照片捕捉到的是洋县某道观内的火德星君塑像,因其“三头六臂”的造型引起了俄国人的浓厚兴趣。这座神像在当时确实让外国考察团感到好奇,因为其形象独特,令人印象深刻。
有一张拍摄的是旧汉中府城的北门城楼,可以看到“拱辰”二字。拍摄地点可能位于北门的瓮城内,大致是今天的北大街贵妇人影楼附近。照片中不仅展现了古老的城门,还能看到茶铺和街头的市井风貌。照片中残破的城墙和毁损的建筑让人不禁联想到多年前太平天国战争中的激烈战斗。
另一张照片则展示了位于汉中城西南角的文庙。照片中,近处的白色大理石牌坊是道贯古今坊,远处的德配天地坊则更为引人注目。文庙南侧的“万仞宫墙”照壁和“义路”门也清晰可见,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汉中文庙的建筑特色。这里曾是汉中文化和教育的中心,至今仍是当地文化的象征。
还有一张照片显示的是已不复存在的关帝庙,它曾位于县街(今民主街),是汉中城内的重要祭祀场所。每年春秋和特定节日,地方官员会在这里祭祀关帝,祈求庇护。
在西大街的“三世中丞坊”前,虽然石牌坊的结构已显残破,但依稀可以辨认出上面的文字。此牌坊建于明代,原为纪念洪如钟的雕刻,反映了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街道两旁停放的鸡公车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照片中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市井生活。
此外,汉中文庙内的标志性建筑棂星门也出现在照片中。它的“牌楼式”结构建于明洪武五年,是汉中文庙的内庙门。至今,它仍然矗立在市政府大院内,是汉中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之一。1958年,陕西理工大学的前身——汉中大学,就在此地创建。
关于此次俄国考察团的目的,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在奏折中提到,俄国每天都需要从上海分销茶叶,经过漫长的运输路线至其国内。左宗棠认为,如果能从楚地直接运送至俄国边界,将大大缩短运输路径,为双方带来更大的便利。因此,这次考察团的行程,表面上看似单纯的“茶路”探索,实际上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与商业考量。
考察团的成员虽然人数不多,但无一不是身经百战的专家。队长索思诺福斯齐是俄国总参谋部的中校,马德度斯齐是地质学家,皮斜斯齐博士是一位优秀的素描艺术家,而安德列斯齐则最终成为了俄国的外交使者。这支队伍的规模虽小,但其背后的战略意义绝非简单的商业考察,更多的是为了寻求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了解。从博宴尔斯齐的镜头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不仅仅是一场商业考察,更是一次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