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核心提示:国土空间价值提升是推进都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总结了云南省昆明市观音山社区开展“都市驱动+美丽宜居乡村”村落国土空间价值提升的实践与探索,梳理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下都市型民族村落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村落国土空间“价值提升+生态、文化、人才”的多元政策建议。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乡村国土空间价值提升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中国农村有近9亿农民,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而农村发展潜力巨大,最广泛、最艰巨的任务依然是农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村庄革新,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观音山社区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的滇池西岸,辖观音山、白草村、杨林港3个居民小组,是具有丰厚历史文化白族聚集的近郊都市型民族村落。近年来其积极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以乡村国土空间价值提升为重要抓手,深度挖掘民族村落的自然资源、生态、文化、产业等全要素,为全国推动都市驱动型的乡村振兴提供典型经验。
优化村落国土空间规划,打造增收富民产业。观音山社区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鼓励干部回乡规划,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空间,对社区“一颗印”式特色民居、空闲房屋、废弃宅院等统筹规划利用。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等乡村产业,开展“一村一品”特色村建设,做优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等生产生活服务业,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4万元以上。
保护优良生态自然资源,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观音山社区拥有滇池和西山森林公园,生态自然资源丰富,涵盖森林、山地与水资源等,生态环境优美,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目前建设云南省著名的野生菌种植、采摘基地和中草药种植基地,设立了“野生动物”观测点,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滇池金线鲃)保护区。实施村庄风貌、村间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农贸市场提升、文体活动场地修建、巷道墙体美化、“厕所革命”、村内排污沟渠等和美休闲乡村建设;推进社区电子商务及物流服务站建设,持续满足村民的休闲、娱乐、消费等需求。
深挖文化红色资源,传承历史民族文化脉络。观音山社区涵盖白族传统文化、滇池流域历史遗址、抗日红色文化和中医文化等,如: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故居、龙云夫人故居等历史文化遗址,作为昆明郊区白族特色的旅游乡村,观音山社区现已形成了集吃、喝、玩、乐、购为一体的特色休闲旅游乡村,利用独具特色的白族风情、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观音寺、龙氏墓庐、李培莲墓石牌坊、董氏宗祠、节孝坊等),白族文化手工艺品和特色美食(自制的咸菜、老酱鱼、清汤鱼、酸菜鱼、黄焖土鸡等)、“一颗印”传统民居、庙会、调子会、
文化广场等历史民族文化,打造文化创意街区,开展传统技艺培训等,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民族文化,创建为全省的旅游名村。
生态保护与村落资源开发矛盾凸显。观音山社区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的滇池西岸,背靠西山森林公园,村落周围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 69%,是高原明珠滇池的重要生态屏障。当前村落开发过程中,部分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部分不合理的旅游设施建设,如未经科学规划的步道、观景台等,导致植被破坏,影响了滇池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同时,旅游活动带来的人流增加,使得垃圾产生量增多,若处理不当,容易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威胁到滇池的水质安全与周边生态环境。
村落国土空间价值挖掘不足,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不合理。观音山社区农村建设用地闲置情况。如“一颗印”民族传统建筑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缺乏合理的改造与利用规划,未能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农业用地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存在着土地大量的撂荒和低效耕作,周边的部分耕地、园地虽有建设蓝莓基地、玫瑰小镇等项目,但仍存在种植布局不合理、缺乏现代化管理等问题,导致土地产出效益不高,未能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观音山社区功能分区缺乏清晰规划,旅游区、居民区、农业生产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部分民宿建设在农业生产区附近,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气味、噪音等可能影响游客居住体验;而游客活动也可能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导致不同功能之间相互制约,无法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交通与基础设施用地空间布局有待优化。观音山距昆明主城区到 30 分钟车程且有公路通达,但内部交通组织不够完善。但社区内道路狭窄,在旅游旺季时,容易出现交通拥堵现象,影响游客的出行体验。同时,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不足,缺乏从主城到观音山的便捷公共交通专线,限制了部分无自驾条件游客的到访。此外,旅游基础设施也存在短板,如旅游厕所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停车场智能化管理水平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
历史、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失衡。观音山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如观音寺、董氏宗祠、龙氏墓庐等。而在开发过程中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不足,部分古迹由于缺乏资金维护,出现墙体破损、建筑构件老化等问题。同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较为单一,大多仅停留在简单的参观层面,未能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导致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未能充分释放。观音山社区以白族为主,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深深植根于社区的各个角落。村内保存了大量传统的白族建筑、祭祀遗址、文化节庆等,是滇池流域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然而,由于长期的传统农业模式和外部压力,部分文化遗产面临着破坏与流失的危险。
制定都市型村落的差别化管理政策。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大力扶持乡村固碳与生态旅游项目,充分调动乡村与企业参与生态廊道建设及农田固碳项目的积极性;出台生态保护区内耕地空间置换、数量不变、质量不降的差别化保护政策。同时,设立奖励机制,对在碳减排与生态保护领域表现卓越的个人和团体予以表彰,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坚持低碳、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核心生态区域,如珍稀植物生长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在生态缓冲区域,限制开发强度和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推广生态友好型开发模式如,依托高原湖泊的秀美风光与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步道,鼓励发展绿色交通。
加强民族传承人培养和队伍管理水平。乡村振兴中人才是关键,政府和村集体可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场地安排和子女就学等方面,鼓励、吸引民族文化的手艺人、传承人和致富带头人等回乡创业和建设家乡,并通过免费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在生态农业、低碳旅游和资源开发的管理水平。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决策过程,确保规划实施符合当地需求和文化背景,制定相关奖励政策,促进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建设。(作者张川、李淑芳、刘淑霞、谭锦均供职于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李博供职于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袁磊供职于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张慧供职于昆明市西山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余东嵘就读于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