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这才第一次听说“晒秋”这个词汇。怪不得我无知,从前生活在四川,收成的季节如果到乡下,无非看见农民把农作物拿出去晒罢了,那是一种普通的农活。
晒秋在江西婺源的篁岭村却是好大一件事。村民要晒的东西很多,晒玉米和谷物、柿子和核桃,辣椒和菜干,村里村外到处摆着簸箕,家家户户,各有所晒。连自然界也晒,晒红枫银杏、秀山绿水,晒安居乐业的家园。一到入秋的季节,满目的彩色,便有络绎不绝的远客前去观赏,特别是城里人。
从下村走到上村,处处是晒场,传统的农耕文化就是这样,靠太阳把农作物晒出来。篁岭地处深山,房屋错落一面山坡上,远看村子摇摇欲坠,像是悬挂起来的。村子后面是山,村子对面也是山,是万亩仰躺的层层梯田。晒秋本该在平地上,地无三尺平,篁岭人只能晒在屋顶上、窗台前、小院里。
还不止晒秋,古村的每一个季节各有韵味。春天晒春笋,夏天晒茄子豆角,冬天晒腊肉,季节不同收成不同,有收成就有晒。那些晒秋的人,当他们往大大小小的竹编簸箕里摆放新收成时,心情总是好的,嘴巴上还可能哼着什么曲子。
关于晒秋,一位清洁工姐姐说,不知是从何时开始,他们的晒秋被旅游业看中,打那以后每到秋季,这农活便像有了魂似的,赋予了特色意义。村子活化了,兴旺了,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她还说,除了晒秋,还有春天油菜花盛开的时候,也是他们的旅游旺季。
看晒秋也看民居。徽派的建筑,白墙、灰瓦、黑窗,室内以木雕、砖雕、石雕为主,雕刻图案述说当地的传闻和民间故事。村子始于清朝,重修过,换过新,但是换新不换几百年的古风,现代人追寻的石磨、木桶、土灶、石子路、土屋土墙,反倒成了时尚。
在花溪水街留步,在曹家大院读发家史。所见是优雅的乡韵乡愁,乡愁中被记住传颂的,也是民间忠孝礼仪的典范。曾经五代单传的曹家大户,第六代生下五个儿子,人丁好兴旺。考上进士的曹鸣远,当了江西临川县的知县后,回乡给父母修豪宅五桂堂,给村民修官厅树和堂。树和堂是村里的客厅,气势宏大,彰显了主人的身份,也造福村民作庆典,行礼仪,会宾朋好友。
别只说晒秋了,村落的上上下下、夜间灯火、日出日落、万亩梯田,承上启下的风光不分季节,全年都是难以覆製的民俗画,画面不在纸上在原野。世界旅游组织的“最佳旅游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篁岭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