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本报讯 (记者 智慧 实习生 李玉冰)昨日,记者从洛阳民俗博物馆获悉,有热心市民在老城区旧城改造工程现场发现两件石质文物。经鉴定,其为明清时期牌坊构件,目前已被该博物馆收藏保护。
发现这两件石质文物的市民李九顺是个文史爱好者,还曾学习过传拓手艺。“我对石刻类的物件比较敏感。”李九顺说,那天自己从文化街道路施工现场路过,无意中看到路边摆放着两块大青石,上面还刻有一些精美纹饰,凑近仔细端详,觉得它们像是古代石牌坊横梁的残片。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李九顺当即和朋友蔡福庆联系了文物保护部门。接到文物保护部门通知后,洛阳民俗博物馆迅速组织专家到现场,初步鉴定其为明清时期的石牌坊构件。
洛阳民俗博物馆副馆长鲁国胜介绍,这组牌坊构件由青石雕制而成,应属于同一牌坊,它们外观近似长方形,总长约2.6米,宽64厘米,厚27厘米。“由于长期埋于地下,它们表面纹饰保存完整。”鲁国胜说,清理后可以看到,其正面刻着双龙戏珠,背面刻着仙鹤衔桃的吉祥纹饰,雕刻精致,布局规整,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专家介绍,双龙戏珠、仙鹤衔桃是古代牌坊常见的图案,双龙戏珠寄托着喜庆丰收、祈求吉祥的美好愿望,而仙鹤衔桃则寓意为健康长寿。这组牌坊构件上还有浅浮雕的祥云图案,显示出浪漫的情调,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一幅生动、祥和的画面。
“老物件承载着记忆,记忆中流淌着文化。”蔡福庆说,洛阳历史文化悠久,很多文物、古迹和故事就在身边,每个人都可以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承人,期待更多人为文物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