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三面倚峰,一面临崖,背靠小寨山,左边是半边红山,右边是鹰嘴岩。立于峰顶鸟瞰山脚坪坝,土肥地厚,绿野葱郁,阡陌纵横,形似甲骨文的“用”字,用坪这小地名便代代相传,在用坪人的血脉里奔流不息。
两个月前,我在用坪感受了“天赐罗田,云水田园”耕读文化节胜似传统春节的浓厚氛围。金黄甲大院“罗田有喜”传统婚俗文化展演、校场坝院子“罗田有戏”传统民俗体验等节目可谓好戏连台,“罗田罗田,乐在心田”浸润乡愁的呐喊在云上用坪激昂嘹亮。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至,云集用坪,让这里的山峰欢笑了,让这里的山溪沸腾了,让这里山野的天空彩霞满天了。这个生机盎然的古村落,仿佛就是我要寻找的美丽乡村的诗和远方。
太阳才在山顶露出圆圆的笑脸,踩着晨鸟的啼鸣,驱车经过磨刀溪,一路爬上罗田镇境内高高耸立的双寨,再穿越十八拐的山路,又一次握手古风扑面的用坪。
走过百年时光的古街和枫香树,走过五百个春秋的古桥和字库塔,走过千年万年风雨岁月的“似桃园”……罗田的古风古韵历历在目,古镇罗田名不虚传。
巴楚茶马古道洞穿罗田古街,逶逸绵延流淌的声声铃铛仿佛回响在久远的山冈上,回响在旷远的时空中。一路路身披盔甲跃马策鞭驰骋在这条古道上的古代将士,搅起的尘土仿佛穿越时空就在眼前。
十几年前来到用坪,就触摸到经受百年风雨的民居大院。金黄甲大院、石钟坝院子、向志扬旧居……依稀可见的古院落似乎在倾诉岁月沧桑的故事。而金黄甲大院最是其中的佼佼者。曾几何时,一位头戴金黄色盔甲的将军在用坪安营扎寨,之后,用坪便多了金黄甲的小地名。家缠万贯的向氏人家耗费整整16年时间,让这座土(砖)木结构金黄甲民居大院于1937年拔地而起。依山面田,坐南朝北,三院组合,横向合一,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气派、豪华的金黄甲大院沿袭至今,仍屹立在七曜山的原野上,令我一次又一次地流连忘返。
位于用坪的较场坝院子,古时习武操练的刀光剑影,让我经久地怀想。到了明末乱世之际,湖北麻城入川的谭氏子孙中的谭文、谭诣、谭弘三兄弟乘机举事,反击明朝,被当时自称监国的明朝远裔朱容藩封为侯伯,“一门三封侯”割据一方,在所辖区域内组织发展生产,屯耕、练兵齐头并进,最大限度地减轻赋税。用坪的后人们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名字雕刻在用坪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间。
清代至民国初期,较场坝院子附近的向氏古墓群雕,让罗田镇成为“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石雕艺术)之乡”。这里现存的五座古墓群,光绪十一年建造的向志扬夫妇合葬墓牌坊雕刻,尤为细腻、完整,“八仙过海”“桃园结义”“梁祝景观”以及“赛龙舟”“迎亲嫁娶”等画面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工艺十分精湛。我不禁为中华儿女的聪颖和智慧而惊叹,遗憾的是我笔墨肤浅,写不出一首美妙的诗章,托请天人相隔一两百年的艺术家们雕刻在古墓牌坊上。
古镇罗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罗田人心怀尊崇之心,保护文物的弦音越来越响亮,古街、古桥、字库塔等在保护中完善,在修缮中新生,让历史文物再放异彩。
变山水风光、历史人文、川鄂疆界边贸古镇等资源优势为发展潜力,用坪人亲眼见证着罗田镇党委、政府大抓文旅融合兴起的旅游观光、避暑休闲、农耕体验热,燃起了共建美丽家园的热情。冲出大山贫困的用坪人,心中的梦想一步一步地走进他们炙热的心灵。
在金黄甲大院大门口,有一位79岁年纪的杨大伯。这位当地老乡,让我最为敬佩的,是他守护金黄甲大院的一举一动。无论天晴落雨,每一周他都要给金黄甲大院里里外外打扫灰尘,隔段时间就要清理大院内及周围的杂草,游客的每个疑问都要微笑着热情解答。他的痴心与执着,温润着金黄大院光生的脸面。
向志扬夫妇合葬墓旁边,住着向志扬第六代后裔向书伦一家人。当我路过他家住房门口的街檐时,正好家里上了年纪的老大娘站在地坝边,面向老祖宗的合葬墓碑,她笑嘻嘻地主动上前给我说:“这合葬墓就像住房,墓房里好宽敞好高大。”我问她:“您住在这坟墓旁边,害不害怕?”她说:“有什么害怕的,我白天还去给坟墓扯杂草,下雨天的晚上还要起床看看坟墓,一有积水,就喊醒后人起床去掏淤泥。”老大娘虽然不姓向,却为了子子孙孙的家业不受损伤,甘愿守护老祖宗的坟墓。
原野上星罗棋布的“小洋楼”或红墙黛瓦,或白墙青瓦。清脆的鸟啼如大山中的琴瑟和鸣,温婉悦耳。漫步在穿过用坪的茶马古道上,古风古韵里渗透的,是绿树、山花、稻谷烟叶的芳香。
古韵新唱的用坪站立在七曜山的云端上,古风新颜的用坪奔放于长江岸边的罗针田上,云上用坪,古意升腾,正是“斯是热土,民安乐业时,江山日月昶。”